<sup id="frbki"></sup>
      1. <tr id="frbki"></tr>

      2. <small id="frbki"></small>
      3. <output id="frbki"><track id="frbki"><delect id="frbki"></delect></track></output>
          <tr id="frbki"><small id="frbki"><acronym id="frbki"></acronym></small></tr>
              <output id="frbki"><track id="frbki"></track></output>
              首頁 新聞頻道 時評

              寧德時評:“佛系”之管窺

              2023-01-26 17:13 來源:寧德網

              范伯義

              近日,與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交流時,他見我對佛文化比較感興趣,便哂笑道:“你這個人真佛系。”我亦笑答,以在下對佛學的膚淺認識,真不敢稱“佛系”。他說,正因為膚淺、迷信,所以才“佛系”。

              一位堂堂的大學副教授,諷喻在下膚淺,我沒什么意見,但把佛學當成“迷信”,著實讓人吃驚不小。

              大家知道,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構成要素。針對有人質疑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?趙樸初居士說:“假如徹底摒棄佛教文化,我們可能連話都說不周全。”

              那么,“佛系”一詞是什么時候出現了,我只能求助于互聯網了。

              佛系是網絡流行語,大概意思是指無欲無求、不悲不喜、云淡風輕而追求內心平和的生活態度。該詞語最早來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雜志,該雜志介紹了“佛系男子”,之后經網絡傳播,衍生出“佛系青年”“佛系女子”等一系列網絡熱詞。

              眾所周知,只要是人,便有七情六欲,蕓蕓眾生終其一生所追求的幸福生活無非是少欲少求,少悲多喜,當然了,能做到內心平和,那是最好不過了。假如真的能夠“無欲無求、不悲不喜”,依我淺見,那是圣人的境界,凡夫俗子是望塵莫及的。

              因此,“佛系”當初的定義應該是正面的,積極的,因為人總是要有理想有夢想的,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雖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

              最近聽說,“佛系”變調了,成了躺平、擺爛、頹廢的代名詞??欣献逭f,吃父母的有什么不好意思,我們“佛系”;月光族道,花自己的錢得罪了誰,又不偷又不搶,“佛系”得很;躺平、擺爛的揚言,人不為已,天誅地滅,我就這樣“佛系”,你能拿我怎么樣?

              您瞧,人不為已,天誅地滅,也被那些不盡責任,不想擔當,想渾渾噩噩過一生的所謂“佛系”們誤讀了。

              “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”根本就不可以解釋為“人不為了自己的私心私利,天地都要誅滅的”。這里的“為”讀音應為第二聲,不讀去聲,做“修為”解,正確的意思是“一個人如果不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、修養好,天地都不會原諒容忍的”。這句話與“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”的道理是相近相通的。

              再來,少數當官不為民作主、謀福利的,亦以“無為而治”來做擋箭牌。說什么,古人都主張治理一個地方或國家,不要有所作為。實乃天大的笑話!

              “無為而治”之無為即無違,不違背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。干任何事情理當不辭勞瘁,一切作為,都應看成是自己的本職工作,好比穿衣吃飯,理所當然,義所當然。

              而完成每件事情后,如風來竹面,雁過虛空,不留一絲痕跡;也用不著人家感謝、夸獎、贊美,不居功自傲,不計較名聞利養。誠如《道德經》中所講的那樣,“萬物作焉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”。

              無為的另一層意思是“不要制造問題與矛盾”。為政以德,不要隨便說誰對誰錯,瞎折騰;也用不著事必親躬,緊要的是搞好服務與協調。這才是無為而治。

              顯然,一干人等大大誤會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更誤解了“佛”,佛即覺悟者,不是“迷信頭”。佛家主張普渡眾生,自覺覺他,自立立他,如果自身都不覺悟,沒有智慧,沒有本錢,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渡化眾生?

              還有儒家道家,向來勸導世人積極向上向善,《易經》說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這里的“君子”不單單是指《論語》中的君子,而是所有普羅大眾,都要效仿天地,剛強勁健,生生不息。

              “生命不息,奮斗不已”,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。

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劉寧芬





              返回首頁
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返回頂部
             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

              寧德網 版權所有,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,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

            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:1309374

              廣告聯系:0593-2831322 職業道德監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:0593-2876799

             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:寧德市蕉城區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

              閩ICP備09016467號-17 網絡舉報監督專區

              中文字幕AV